
猪价跌势未止!上市猪企9月业绩承压,行业进入“去产能周期”
猪价的周期波动,历来是农产品市场的风向标。进入2025年秋季,生猪行业再次陷入下行周期:一边是上市猪企出栏量稳步增加,销售收入却普遍下滑;另一边,终端消费恢复迟缓、养殖利润大幅压缩,市场悲观情绪蔓延。
从养殖端的自救,到期货盘面的情绪波动,再到政策层面的收储托底,一场围绕“去产能”的持久战正在展开。近日,大河财立方记者从业内人士处采访了解到,行业正处于周期调整的深水区。未来,谁能穿越低谷、守住现金流,或将决定下一个猪周期的格局。
猪企9月业绩承压,出现“量增价跌”走势
9月,A股上市猪企销售简报陆续发布,整体呈现出“销量增长、收入下降”的典型下行周期特征。牧原股份、温氏股份、新希望等头部企业销售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,但销售收入普遍下滑,生猪均价同比跌幅超过三成。
牧原股份公告显示,9月销售商品猪557.3万头,同比增长11.05%,销售收入90.66亿元,同比下降22.46%;商品猪销售均价12.88元/公斤,同比下降30.94%。温氏股份销售生猪332.53万头,同比增长32.46%,但收入下降15.16%;新希望销售生猪139.42万头,同比增长16.92%,销售收入下降23.82%。
中部地区一家猪场负责人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:“现在的市场非常矛盾。出栏多了,卖不出价;压栏等价,又担心亏得更狠。9月份我们场里出栏量比去年多了两成,但利润几乎全没了。”
在利润持续被压缩的情况下,不少企业开始尝试“自救”。周口一家养殖场负责人介绍,他们正在压缩饲料成本、调整育肥结构。“我们现在不追求高体重出栏,而是提早10天左右出栏,减轻饲料负担,尽量让资金周转快一点。”
格林大华期货研究院张晓君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种“量增价跌”的走势,是典型的产能过剩信号。“猪企的生产惯性还在延续,特别是去年补栏的仔猪在下半年集中出栏,造成供给阶段性放大。供需错位越大,价格压力越重。”
张晓君还表示,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合理水平,行业产能调整尚未完全到位。“短期来看,阶段性供强需弱仍将对价格构成压力;中期来看,若母猪存栏继续维持高位,则今年下半年猪价的上行空间将受到抑制。”
多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,现在养殖端的重点不是追求规模,而是活下去。“这波行情考验的是现金流和成本控制。价格再跌一点,中小养殖户可能会撑不住。”上述养殖场负责人说。
猪价连跌不止,“一头猪出栏亏两三百块”
10月初,猪价仍未迎来拐点。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,10月10日全国生猪线上平均价为12.50元/公斤,较9月底下降0.7%,较2024年底跌幅超过20%。猪肉批发价也跌破19元/公斤,创近一年新低。
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白条猪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加9.65%,而平均批发价同比下降近三成。“屠宰企业订单量没问题,但单价压得厉害。下游餐饮、加工厂拿货更谨慎,大家都在等低价。”上述企业屠宰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上述周口养殖场负责人坦言,现在是“卖也亏,不卖更亏”的状态。“我们场里的猪多是去年冬天补栏的,成本高,一头猪出栏亏两三百块。现在的行情,已经不是赚多赚少,而是少亏一点就是胜利。”
业内普遍认为,本轮下跌的核心原因在于供需错配。上半年受补栏惯性影响,产能持续释放;而消费端在三季度处于季节性淡季,居民家庭消费与餐饮需求同步疲软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今年前8个月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长17.4%,而终端消费仅小幅回升。
“压栏猪、二次育肥猪集中出栏,加上大型场提前减重出栏,使得阶段性供应过剩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分析称,“这种短期集中释放的压力,往往会导致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行。”
在期货市场,悲观情绪同样蔓延。10月上旬,生猪主力合约两日累计下跌8%。正信期货研究员李晓东表示,期货盘面正提前反映供需宽松格局,“市场普遍预期供给高位难降,短期走势依旧偏弱”。
不过,张晓君也指出,市场的底部区域正在逐渐显现。“从过去几轮周期看,当行业连续亏损3个月以上时,部分养殖户开始减量出栏,产能自然出清。当前或已进入磨底阶段。”
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养殖户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:“我经历过四轮猪周期。这次价格跌得狠,但感觉比2018年还复杂,成本高、贷款压力大、饲料价格也没降。真是咬牙坚持。”
业内预计,如果四季度能繁母猪持续去化,猪价或将在春节前迎来季节性反弹,但涨幅有限。反弹能不能持续,要看供给端是否真正收缩,否则仍可能反复震荡。
政策托底显效,四季度猪价有望温和回升
面对持续低迷的行情,政策层面已开始频频出手。8月以来,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三轮中央冻猪肉收储,累计规模超过3.5万吨,以缓解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压力。
“收储的目的不在于推高价格,而是防止价格过度下跌,防止养殖端恐慌。”朱增勇对记者表示。根据国家调控预案,当猪粮比价低于6比1时,政府可视情启动收储。目前该比价已降至5.8比1,意味着部分养殖户已陷入亏损区间。
除了政策托底,头部企业也开始自我调节。牧原股份、正邦科技等企业在9月均提出“适度调减产能”“降低出栏体重”的计划,以缓解供需压力。“减重出栏能快速改善现金流,避免进一步亏损。”上述养殖猪企人士透露。
张晓君分析,收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心理预期层面。“从历史经验看,收储启动后通常1至2个月内猪价会止跌回稳,但要形成持续上涨,还需要产能出清配合。”
她进一步解释,若7月以来母猪存栏开始环比下降,并在四季度持续收缩,则2605之后的生猪期货合约有望从贴水转为升水,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供需收紧的判断。“不过,这取决于‘去产能’的执行力度。若效果不及预期,市场可能继续交易‘挤升水’逻辑。”
综合来看,行业进入了一个“政策托底、市场出清”的关键阶段。在朱增勇看来,随着中秋、国庆消费旺季的尾声、南方腌腊季的启动,四季度猪价有望温和回升。“但价格不会大幅上涨,政策调控的目标是稳,不是推涨。”
对养殖企业而言,真正的挑战在于“比谁更能熬”。“这轮周期调整是一次‘耐力赛’。未来两三个月,现金流紧张、融资渠道受限的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。”张晓君对记者直言。
来源:大河财立方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1日



本文内容来源于已标注的公开渠道,仅作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应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,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司处理。

